昨晚看完《兄弟连》第九集"为何而战",画面一开场就是一个长镜头,从乐手调试小提琴特写开始,镜头从虚到实慢慢拉开,几个乐手在演奏,镜头围着乐手环绕一周,配合着略带忧伤的乐声,镜头再度拉开,景别再次扩大,出现德国小镇经历战火后的废墟,很多德国平民正在废墟里挑拣可用的东西。镜头再转,向废墟上空提升,兄弟连的主角们坐在一处断垣残墙上抽烟。几句台词后,画面隐黑,出字幕:一个月前。
尽管工作中经常跟镜头、画面、声音打交道,但在工作之余看影视作品,很少注意这些镜头语言。当年看杜琪峰《大事件》,影片开场那个六分多钟的警匪火拼长镜头,也没引起我多大的注意,看过以后没留下太多印象。昨晚却被这个长镜头震撼到了,以至我现在闭上眼睛,都可以把这个镜头细细回味一遍。对比《兄弟连》第九集开场镜头的自然天成和不着痕迹,《大事件》开场长镜头显得有点儿刻意了。杜琪峰的电影镜头有时过于追求诗意,有时也为了单纯的镜头诗意而走向形式主义。电影史上那些被骨灰级影迷津津乐道的长镜头,可能丰富了电影镜头语言,但从一般观众的视角,其实并无多大意义。
《兄弟连》每一集风格都有变化,第一集新兵训练营,第二集战争场面,第六集从战地军医的视角表现战争的残酷,从第七集开始加入主人公旁白补充故事线,第九集跟前八集相比,则主要突出表现纳粹集中营。看这一集,观众很容易联想到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的某些画面。只不过《辛德勒名单》是正面揭露纳粹的罪恶和人性的善恶,《兄弟连》第九集则从侧面描写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没有刻意去渲染画面的震撼力。
前两年阅读弗·福赛斯的小说《敖德萨档案》,在主人公密勒追踪纳粹余孽的过程中,作者穿插描写了秘密档案中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联想到《辛德勒名单》里那些过于写实的残酷画面,真是不寒而栗。如今《兄弟连》中又看到纳粹集中营,看到犹太民族的苦难,尽管剧集轻轻一笔带过,还是心中难受。媳妇儿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看了那些画面,心灵大受震动。
我看斯皮尔伯格监制、导演的电影不多,仅《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少数几部而已,《兄弟连》有太多斯皮尔伯格以往电影的影子。作为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对那段历史怀有复杂的情感,那是一个民族的伤痛记忆。中国人在二战中也经历了与犹太人相似的苦难,斯皮尔伯格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反思这段历史,而我们的历史,只在那些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充满意识形态的教科书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