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插花艺术


      陈奕迅有一首粤语歌叫做《信心花舍》,林夕作词。歌词开头便唱道:没有花园后山,可给你游览;放弃做巨人,做插花之男。这首歌词写得意境玄远,细看每一句都有点不知所云,不过整体品味,却很有味道。歌词中所透出来的闷骚小情怀一览无余。
      歌词中提出"插花"一词,说起插花,似乎中国如今不流行了,一些节庆点上送花,也是花店里选好,随随便便一扎一束,写个小卡片,就送过去了。只要什么人送什么花没弄错,管它鲜花插成什么样子,只要不是插在牛粪上就好。
      如今说到插花艺术,似乎大家都会想到日本。其实插花艺术也是中华传统,说起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唐朝时插花已经非常流行。宫廷内苑、民间寺庙、祖宗祠堂前,都有供养瓶花的习惯。大概那时候,来华的遣唐使学会了这一门技艺,东渡日本。才有了今天的日本插花艺术。如今的日本,是一个崇尚自然、爱好花卉的民族。所以插花艺术也由此绵延千年,经久不绝。反倒是作为老师的汉唐帝国,经历沧桑,垂垂老矣,插花艺术不复盛行了。
      唐代名妓杜秋娘有一首《金缕曲》,其中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之句。且不论这首诗当中韶华易逝之叹,单说这折花是为了什么,肯定要做插花之用。或插花于云鬓之旁,增其娇艳;或插花于青瓷当中,一室生香。当然,插在头上那不叫插花艺术。后者才是。
      其实早在杜秋娘"折枝"之前,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折枝一说了。《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章当中有这么一句: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不过这里说的并不是为年纪长的人折一支花,而是为长者按摩下肢体的意思。当然也不能算插花艺术。
      唐代以降,两宋开始,商品经济社会开始繁荣,生活在城市里的文人士子、贵族官僚,不能经常优游于郊野自然,只好想个办法,将自然景色纳入斗室当中。相比于唐代将花供养于佛堂寺庙和祖宗牌位前,宋人插花更多得是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多了一分别样的审美眼光。窃以为,这才是插花艺术的真正发端。
      到了明清,市民经济兴起,随着士林个性解放的觉醒,插花艺术更是普及民间,先有张谦德所著的《瓶花谱》一书,可惜至今未读过。另外还有稍晚于张谦德的明代大才子袁中郎的《瓶史》,更是被薛友编入《怡情四书》当中,可见插花在明代是有文人雅士怡情之乐的。袁中郎于插花艺术有独特心得,在倡导性灵的公安派眼中,插花更是陶冶性情、释放个性的一种艺术行为。袁中郎的《瓶史》在如今插花艺术盛行的日本,有着极高的地位,至今日本还有所谓的"袁派"插花。可以说,插花艺术到明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清末到现在,又是几百年过去了,插花艺术似乎从中国消失了。插花艺术少了一些审美情趣,多了一些世俗烟火,鲜花更多地用于店铺开张、节庆祝福、人际交往等实用功能,普通人家里更是难以见到插花了。
      每年情人节甚或平时逛街,总有一束一束的玫瑰花在街头卖花小孩的手中摇曳,追逐着一对对情侣购买,然而肯买的恋人寥寥无几。这些鲜花,也只能中悄悄绽放,悄悄枯萎。插花艺术无论多好,我却不太喜欢。总觉得把枝头绽放的鲜亮生命剪下来,只是为了享受着片刻的美好,于心不忍。当一个看到了鲜花最美好的一刻,再去看它枯萎的一刻,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反正我不愿意去看。
      丰子恺居士的《护生画集》当中有这么一幅,题为《方长不折》,画旁有婴行题写的一首诗:

      道旁杨柳枝,青青不可攀,
      回看攀折处,伤痕如泪潸,
      古人爱生物,仁德至今传,
      草木未摇落,斧斤不入山。

      是呀,草木未摇落,斧斤不入山。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肠,令人感动。

注:上图即为丰子恺《护生画集·方长不折》图卷,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