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赏画(一)

     
      我识字不算早,相对于很多早慧的孩子,七岁才入的学。在学前班的时候,就对那些方块汉字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一个人在空白的小本子上拿着铅笔画了很多奇奇怪怪、歪歪扭扭的"线条",我以为那就是字。甚至被高年级的同学嘲笑。后来从学拼音开始,慢慢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文学之美。学会写字是一回事,而能读书则是另外一回事。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除了课本,其他的都不太记得了。
      印象中当年正式87版《西游记》火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电视机,在别人家里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剧。后来识字渐多,从文化馆借来一本《西游记》阅读,这大概是我最早读名著的开始了。从第一回开天辟地孙猴子出世开始一直到孙悟空成为战斗圣佛为止,我半猜半想读完了一整本书。我估计当时自己认识的字加起来不会超过一千个。却艰难地、半猜半蒙看完一部名著,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自己分析说,可能这部《西游记》是简写版的或者少儿版的。
      从那时开始,就跟读书结下不解之缘。当别的小朋友在跟连环画、漫画交朋友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跟或艰深、或浅显的文字相对。以致于多年以后,我只对文字感兴趣,而忽略了世间还有另外一种艺术阅读形式——绘画。后来四处求学,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讨论火影忍者、死神之类的漫画,我却始终对这种艺术形式不敢置评。对于绘画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小学时候的一本课本,《美术》课本。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一套书,陪伴我从小学直到初中毕业。我最初了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徒》、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八大山人、石涛、王雪涛、林风眠等一干名号,就是从这些每学期都会发的《美术》书上。
      到现在时间过去近20年,对当时的画作已经没什么印象,只记得这些名字和一些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技法了。什么留白题字、疏密虚实、干湿浓淡、泼墨写意等等专业名词,到现在也是不甚了了。但是当时课本上有一幅八大山人的画作,不知为何,印象深刻。记得似乎题作《蝉》,画着一只似乎将死的蝉,蛰伏在枯叶上。或许这幅画跟其他那些花好月圆、鸟语花香的富贵画卷太不相同,反正看到这幅画时,幼小的心灵被莫名其妙地震撼了,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前段时间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八大山人》山水花鸟图册。从头至尾翻阅一遍,居然没有找到这幅画,颇觉遗憾。

注:上图即为八大山人《蝉》,当时的美术课本以此图讲述中国画的干湿之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