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记20101114

      昨天看完清代戏曲大家李渔的悼亡之作《乔王二姬合传》,这篇文字是李渔悼念他的两个姬妾,乔复生和王再来。这两个名字是李笠翁后来为了写文方便取的,乔姬和王姬的闺名,当然不能乱讲。
      二姬合传中,两位女子都是笠翁在秦晋之间浪游时所得。当时穷苦人家无钱养女,只好将女儿卖给有钱人家做丫鬟或者姬妾。乔姬委身笠翁时,才十三岁。王姬晚一年来到李渔身边,小乔姬一岁。两人逝世,也是先后只隔一年,都是十九岁而亡。文中叙述乔王二姬如何才艺绝伦,兰心惠之,自不必说。李渔作为清代戏曲大家,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据说在戏曲界地位颇高。乔王二姬合演笠翁戏曲作品,颇似知己之感。二姬先后亡殁,李渔妻妾成群,但是乔王二姬的逝去,对他打击很大。看看    文后的断肠诗二十首、断肠诗十首,还有为二姬填词悼念之作,都可以知道。
      然而以现代人的感情观读之,李渔失去这两位姬妾,其沉痛哀婉之情,也只像失去了一件心爱之物那样。就像杨坤所唱的歌曲《那一天》:那一天 那一天,我失去了你,像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玩具。在古代,女子不是尤物,便是玩物。李渔爱惜二姬,无庸说他是爱惜自己的玩具。虽然不必对古人求全责备,但是读到这些文字,还是不免皱一下眉头。
      两个年华正好的女子逝去,我们现代人想到的先是两具美丽生命的消失,而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只是惋惜她们的才华,为李渔可惜。如果二姬没有为李渔所得,而过完平平淡淡的一生,又会怎么样呢?究竟是成就李渔艺术史上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好?还是悄悄成长、悄悄老去好?见仁见智,我宁愿选择后者。
      李渔悼念二姬的断肠诗,大多写的不好,从感情上来说,比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诗词差远了。乔姬是在陪侍李渔远游时仙逝的,断肠诗有一句说,"满船明月载尸还",读之毛骨悚然。心想在月色朦胧、水汽氤氲的江河上,静悄悄地载着一具尸体,趟水而过,多吓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