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哲]学

因为喜欢听歌,爱上一种声音;因为爱上一种声音,喜欢一个歌手。从听他的歌,到关注他的人,对很多歌迷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后来知道他居然爱好收藏,真是大为惊讶。看惯了娱乐圈里演员、歌手等所谓明星们极浅薄、没品的一面,忽然发现一个台湾歌手,平时的爱好居然是收藏,觉得奇也怪哉。但也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并未深入了解。后来知道他的收藏并非古玩、字画、铜鼎玉器等古董,而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旧物",如老衣服、老家具、旧明信片、油灯等,又觉得不过如此。直到后来买了这本《玩物哲学》,掩卷之余,才知道望文生义、道听途说的极端不靠谱。

《玩物哲学》是一本张信哲个人生活回忆录。书中开篇便写道:"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西螺的那些年,空气中还飘散着早期台湾小镇的气味,那种很质朴的农村氛围,感觉西螺老街上的商家店铺好像从泛黄的照片中跳了出来,而神学院里的草坪上还有我踏过的脚印,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一个与世界接触的起始点。"谈收藏,先从小时候的家庭生活谈起,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西螺乡下,一个出生和成长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孩,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父亲也部分承继了祖父的手艺,所以阿哲从小对造型艺术有点迷恋。不管是到街边的垃圾堆里翻捡,还是到废弃的老房子里"探险",抑或到教会学校的仓库里"寻宝",都展现了阿哲从小对旧物迷恋的气质。学生时代,小学美术课到台湾村镇对着老建筑写生,大学时骑车到淡水附近的村庄搜寻老东西,做歌手后为自己买下第一张雕花木床,也展现了他作为歌手生活中的一面。

《玩物哲学》中谈收藏,作者所追求的是从把玩抚摸这些旧物中,回味过去时代的风貌。作者说,"我常说收藏可以还原过去时光的景致,你收的东西愈完整、愈全面,就可窥视到过去那个年代更丰富的面向,这确实是收藏最有趣的地方!"这本是收藏的本意和初衷,而现在的收藏界,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藏家并非为享受审美情趣而收藏,而是把收藏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患得患失。这固然无可厚非,却少了很多收藏过程中的诸多乐趣。一双从外祖母那里讨来的绣花鞋、一盏日据时代的煤油灯,一件台湾客家人的服装,阿哲收藏来的这些"老东西",并未束之高阁或者锁进仓库保险箱,而是用在生活当中。

《玩物哲学》的"玩",一方面是体现在收藏东西的过程中,如研读专业书籍、锻炼鉴赏眼力、跟古董商做朋友、参加各种拍卖会等,这些都是玩;玩物哲学的"玩",还体现于将这些收藏来的"旧物"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老东西发挥余热,重新派上用场,这就是阿哲玩收藏的"哲学"。作者说,"如果你堆了满屋子的古董家具,空间的美感反而会出不来,这跟穿着打扮是一样的道理。毕竟这些所谓的古董,最原始的意义不也是被拿来用的,东西用了才会有升值的感觉。所以如果能巧妙的运用收藏品在生活之中,不管是用来点缀也好,或者直接拿来使用,都能发挥画龙点晴的效果,同时它也可以让你的时尚生活增添一抹文化气息。"

因为从小到大,一点一滴收藏的东西实在太多,阿哲家里摆放不下,就寄放在朋友家里。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旧物,捐给台湾当地的县博物馆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大概是玩物哲学的另一种哲学观吧。在纷乱浮躁的娱乐圈,还有一个流行乐坛的歌手愿意沉下心来玩收藏,从整理、翻捡旧物的浮光掠影中,去品味那些过往时代的点点滴滴,的确有点独特。此书插图照片由专业人士拍摄,布光、角度都很好。全书文字则由阿哲自己执笔,文采多好不好说,但也值得一读。

 这是台湾原版,封面上有张信哲亲笔签名,在淘宝上卖到500元一本。
 这是新星出版社2005.4.1简体字版,封面设计沿用台湾原版。

这是新星出版社2009.6.1新版,封面设计完全失去原有神韵,宣传词更加让人无语,不知是哪个坑爹的书商设计的,看着像是一本装神弄鬼的星座书,充满不知所云的铜臭味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