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以前某一天,忽然想到,过完2011年,我就步入而立之年了。三十岁了,得好好总结一下这三十个春秋。五岁之前还是懵懂孩童,与世界的神秘联系还在模糊之中,可以忽略不计。之后的二十多年,却是自己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该怎样评价我这么一个人呢?拥有自我意识的这二十多年,我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模样的?如何养成今天的品性的?如何确立今天的价值观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难。二十多年的人生,一点一滴,前尘往事,人事纷乱,难以仓促间梳理出一个中心意思来。
在之前的一些文字里,我或多或少有抒写过某些阶段性的感悟与总结。而真正到三十岁这一天来临,还是有些许感慨,从今日起,哥们也是奔四的人啦。从孩童到少年,从青年到壮年,每一步总是不知不觉,恍然如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有时回想起来从前的某个阶段、某件事情,总还是怀疑,这他妈是我吗?这是当年的我所言所行吗?有些往事变得陌生,有些画面不堪回首,细细想来,这三十年来,唯独似乎缺少一点温暖的画面,有点遗憾。
童年的颜色,大体上是灰色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方乡村,闭塞而又贫困。我的家庭也伴随着一场又一场、似乎永不止境的苦难。常年卧病却喜欢骂人的爷爷,喜欢到处烧香拜佛求菩萨的奶奶、整天躺在床上装病不想干活的叔叔,年纪尚幼懒懒散散的姑姑。我父亲十七八岁高中毕业,差两分高考落榜,从此肩扛起养家的责任,在建筑工地里当了一个泥瓦工。他一年从头到尾早出晚归,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后来母亲嫁过来,像很多婆媳之间一样,她跟我奶奶相处并不好。两年后我出生,因为是家里长房长子,据说得到全家人疼爱。然而,从我有记忆起,就过得并不快乐。贫困交加的无聊生活,矛盾不断的家庭关系,伴随着整个童年。父亲认为他是个孝子,对我奶奶的话言听计从。那些年月里,常常从我奶奶的屋子里走出来,就对我母亲轻则大声叱骂、重则拳脚相加。当时我和妹妹相继出生,母亲为了两个孩子,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流泪。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当年受到的虐待和家庭暴力,她还常常流泪。奶奶虽说疼爱我,却常常在我面前说我母亲的坏话,教我不要亲近我母亲,只有这样她才会表现出疼爱孙儿的一面,比如给我好吃的零食。我在奶奶和母亲之间游走,冷眼旁观随时会爆发的家庭矛盾与冲突,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懂得权衡家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经历并不舒服,多年后我认识媳妇儿,那年冬天第一次回她家拜见她父母,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这才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是多么美好的感觉。我也因此下决心,今后我组成家庭,绝不容许这样的家庭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家人,是用来爱护的。
大概小时候家里时有矛盾爆发,从小我就有点性格孤僻。上小学、中学时常常莫名孤独。我从小热爱文字,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外书里寻找乐趣。可惜父亲虽然高中毕业,家里却没有像样的书籍可以读的,只好自己找。村里有个文化站,里面有什么四大名著、《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希腊故事集》、《故事会》、《少年文艺》、《科幻世界》、《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等一大堆书籍,在我初中毕业前,将这些书籍几乎翻了个遍。然而读点书并非那么容易,父亲坚信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我翻看的却大都是小说、历史、故事集等书籍。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无用的“闲书”。为此,常常被他斥骂、甚至会挨打。为了躲避父亲的干扰,我常常蹲在厕所里偷偷看书,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一个人住一间屋子了,晚上常常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偷偷摸摸地看。偷偷看书还是会被父亲发现,免不了一顿斥骂或者暴打。我从小很倔强,被父亲打时从来不逃跑,就站在原地让他打。多次打骂无效,父亲也对我没办法了。后来每次发现我又在看“闲书”时,他就哀叹自己命不好,养个儿子从小就这么没出息,说我这一生完了,以后长大了定会一事无成、最终饿死。幸好上天保佑,他的预言没有实现。再后来,我从乡村初中到县城附近的厂区工人子弟中学读高中。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的厂区虽然生活水平一般,但跟乡村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身边那些同学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玩的工人子弟,我这个外来的乡村学子有点鸡立鹤群,显得特别寒碜。当时我还不大会说普通话,穿着打扮也寒酸许多,周围又是陌生的同学,学习与生活实在无所适从,只好自己闷着头继续翻看我的“闲书”。当时我的阅读面开始比较广泛了,从小时候看故事书阶段进化到阅读古籍、史学一类的书籍阶段,在语文课上常常发表看法,深得当时教语文的宋老师喜爱。这段经历我在去年的一篇文字中略有提及。
小时候的经历的家庭矛盾和阴影,小学中学时的孤独与忧伤,还是有点影响。我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大学里终于可以稍稍舒一口气,泡图书馆、抄写诗词,跟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们诗酒唱和,吹牛打屁,还算过得愉快。大学毕业后,稀里糊涂的就留在当地工作了。后来我跟媳妇儿说起从小到大的这些经历,自我分析说: 我之所以经历那些贫困、阴暗、孤独和忧伤,而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孤独自守、有心理阴影的人,真要感谢那些从小到大陪伴过我的那些书。正是那些书籍,教导我那些似懂非懂的生活道理,化解现实里遭遇的坎坷愁困,指引我到达温和与理性,塑造我成为今天的模样。
到今天,我整整三十岁。三十而立,本该成家立业。如今虽未立业,成家却是成了。本想写一篇承前启后、文采斐然的总结性文字,结果又变成一篇絮絮叨叨的闲言碎语。也罢,过去的终将过去,去他大爷的。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才最重要。抄录一首诗歌,权当结尾。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