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台版封面
內地版封面

終於在三八婦女節前夕看完台灣作家蕭麗紅女士的代表作《千江有水千江月》,我看的是電子版。此篇小說的文筆實在是娓娓道來,節奏舒緩,意境深長,看完第一章時我就決定,不能像翻看其他小說一樣,一目十行,我有意放緩閱讀節奏,每天閱讀一章,看看停停,前前後後花了二三個月才看完。這本女性作家以女性視角寫的小說,在婦女節前夕閱完,似乎是天意,有必要寫一點讀後隨想。

與看此書相比,與此書結緣其實很早,中間相隔五年多。二零零六年前後,我還在行政辦公室做文員。因為幫某個領導更換電腦,他的電腦硬盤裡一大堆電子書,PDF、HTML、TXT、CHM等格式,其中就有一本CHM格式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當時領導換電腦時,將自己感興趣的電子書拷貝了一份,存在自己的辦公電腦裡,但一直沒有翻看。第二年自己買了筆記本,又將此書從辦公電腦拷貝到筆記本,仍然沒有翻看一眼。所以我常常說,跟一本好書的相遇,都是要講究緣法的,緣滅緣起,皆是造化。

直到去年底換了新手機,Google Android系統,可以用iReader打開CHM格式的電子書,才往手機裡保存了這本書。一路慢慢看來,竟是越看越放手不下。儘管已經知道貞觀與大信的愛情結局並非完美,仍然被作者的文筆、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古典愛情圖景所打動。平日里了解台灣文學、文化很少,有限的了解也是從近年來的台灣電影如《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有所窺見。其他的渠道只是有限的幾本書,早年如一冊《台灣短篇小說選》,後來上大學時學習文學史,知道一篇文字《永遠的蝴蝶》,再後來就是鹿橋的《未央歌》和廖忠信寫給大陸人看的《我們台灣這些年》等等。台灣與大陸,雖說僅僅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可是政治上的隔閡,大陸人很少了解到真實的台灣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通過這些有限的電影、音樂和書籍,還是能稍微窺見台灣的一點人文景觀。有人說,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在台灣。這話雖說大陸人很不服氣,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扯遠了,再來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我還未拜讀過蕭麗紅女士的《桂花巷》、《白水湖春夢》等其他作品,不知是否跟《千江》一般意境風格,但光是聽這書名,就覺得詩意盎然。零九年閱讀鹿橋先生的《未央歌》,那種理想國裡西南聯大,童孝賢、藺燕梅、伍寶笙等人物形象,多麼令人神往,直想與他們做朋友。而《千江有水千江月》裡的人物,一般氣度非凡、風流自賞。作者筆下的台南嘉義布袋鎮那樣寧謐祥和,貞觀阿嬤一家人那樣和諧自處,平淡生活中流露出來民俗風情那樣牽動人心,貞觀與大信的愛情那樣令人神往。書中反复提到日常生活與千百年歷史源流的關係,舉手投足之間、與人相處之時、年節禮儀之中,無不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悠遠、綿延。那種薪火相傳的人情儀禮、那些生活點滴當中的真切感受、甚至貞觀在天然景色裡體悟出來空靈禪意,無不妥貼、適意、自然。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只有在台南嘉義布袋鎮這樣的山水月色裡,才能長養出貞觀這樣的可以獨抒性靈的姑娘。也只有貞觀這樣的姑娘,生活在這片山水之間,才讓人覺得和諧。拋開書中人物經常跳出來抒發生活感悟不說,一頓簡單的早餐、一場失去親人後全家人表現出來的情感,都讓人感到濃濃的傳統禮儀的美感。其他諸如收音機流出的傳統戲曲、貞觀阿嬤講的故事、收藏的玉飾、貞觀母親妯娌間的相互扶持、貞觀姐妹兄弟間的相親相愛,讓人恨不能成為這一家人中的一員。讀《未央歌》,想和小童、大余做朋友;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想和貞觀阿嬤成為一家人。

而象徵工業文明的台北,作者筆下卻刻意虛化,貞觀第一次打工和後來去大舅的公司上班,幾乎沒寫到台北是什麼樣子。僅僅通過生於斯長於斯的大信,在給貞觀的書信中興致勃勃地介紹,貞觀也是毫無感覺,她還是懷念台南嘉義的鄉土。就像羅大佑在《鹿港小鎮》裡唱的那樣:"台灣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那種受傷後想要逃離城市,歸返精神原鄉的念頭,多少心思敏感的人都有啊。相比於羅大佑對工業城市文明的詩意反思與批判,到了《號角七號》裡的男主角,則要顯得激烈地多。影片一開頭,在台北音樂夢想受挫的阿嘉(范逸臣飾)就喊出一句"台北,我草你媽!"一吐胸中的惡氣。貞觀的愛情夢斷台北後,還可以回到布袋鎮,可以上山去寺廟體悟。而到了阿嘉的時代,小鎮的鎮長感嘆道:"這裡的海這麼美,為什麼就是留不住這裡的年輕人呢?"當蕭麗紅還在期盼工業文明不要太快侵蝕布袋鎮時,《海角七號》裡的鎮長已經在感嘆年輕人的離開了。

鄉愁,就像是一縷越來越淡的炊煙。最開始我們毫不在意,後來開始緬懷,再後來連緬懷的載體也要失去了。一千多年前,崔顥還可以在黃鶴樓前發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吟唱,而再過幾十年,當農業文明的印跡徹底消失,鄉愁或許還會有,但我們的後代卻連為田園輓歌唱輓歌的機會也沒有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