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听歌,爱上一种声音;因为爱上一种声音,喜欢一个歌手。从听他的歌,到关注他的人,对很多歌迷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后来知道他居然爱好收藏,真是大为惊讶。看惯了娱乐圈里演员、歌手等所谓明星们极浅薄、没品的一面,忽然发现一个台湾歌手,平时的爱好居然是收藏,觉得奇也怪哉。但也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并未深入了解。后来知道他的收藏并非古玩、字画、铜鼎玉器等古董,而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旧物",如老衣服、老家具、旧明信片、油灯等,又觉得不过如此。直到后来买了这本《玩物哲学》,掩卷之余,才知道望文生义、道听途说的极端不靠谱。
《玩物哲学》是一本张信哲个人生活回忆录。书中开篇便写道:"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西螺的那些年,空气中还飘散着早期台湾小镇的气味,那种很质朴的农村氛围,感觉西螺老街上的商家店铺好像从泛黄的照片中跳了出来,而神学院里的草坪上还有我踏过的脚印,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一个与世界接触的起始点。"谈收藏,先从小时候的家庭生活谈起,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西螺乡下,一个出生和成长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孩,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父亲也部分承继了祖父的手艺,所以阿哲从小对造型艺术有点迷恋。不管是到街边的垃圾堆里翻捡,还是到废弃的老房子里"探险",抑或到教会学校的仓库里"寻宝",都展现了阿哲从小对旧物迷恋的气质。学生时代,小学美术课到台湾村镇对着老建筑写生,大学时骑车到淡水附近的村庄搜寻老东西,做歌手后为自己买下第一张雕花木床,也展现了他作为歌手生活中的一面。
《玩物哲学》中谈收藏,作者所追求的是从把玩抚摸这些旧物中,回味过去时代的风貌。作者说,"我常说收藏可以还原过去时光的景致,你收的东西愈完整、愈全面,就可窥视到过去那个年代更丰富的面向,这确实是收藏最有趣的地方!"这本是收藏的本意和初衷,而现在的收藏界,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藏家并非为享受审美情趣而收藏,而是把收藏当成一种投资行为患得患失。这固然无可厚非,却少了很多收藏过程中的诸多乐趣。一双从外祖母那里讨来的绣花鞋、一盏日据时代的煤油灯,一件台湾客家人的服装,阿哲收藏来的这些"老东西",并未束之高阁或者锁进仓库保险箱,而是用在生活当中。
《玩物哲学》的"玩",一方面是体现在收藏东西的过程中,如研读专业书籍、锻炼鉴赏眼力、跟古董商做朋友、参加各种拍卖会等,这些都是玩;玩物哲学的"玩",还体现于将这些收藏来的"旧物"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老东西发挥余热,重新派上用场,这就是阿哲玩收藏的"哲学"。作者说,"如果你堆了满屋子的古董家具,空间的美感反而会出不来,这跟穿着打扮是一样的道理。毕竟这些所谓的古董,最原始的意义不也是被拿来用的,东西用了才会有升值的感觉。所以如果能巧妙的运用收藏品在生活之中,不管是用来点缀也好,或者直接拿来使用,都能发挥画龙点晴的效果,同时它也可以让你的时尚生活增添一抹文化气息。"
因为从小到大,一点一滴收藏的东西实在太多,阿哲家里摆放不下,就寄放在朋友家里。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旧物,捐给台湾当地的县博物馆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大概是玩物哲学的另一种哲学观吧。在纷乱浮躁的娱乐圈,还有一个流行乐坛的歌手愿意沉下心来玩收藏,从整理、翻捡旧物的浮光掠影中,去品味那些过往时代的点点滴滴,的确有点独特。此书插图照片由专业人士拍摄,布光、角度都很好。全书文字则由阿哲自己执笔,文采多好不好说,但也值得一读。
这是台湾原版,封面上有张信哲亲笔签名,在淘宝上卖到500元一本。
这是新星出版社2005.4.1简体字版,封面设计沿用台湾原版。
这是新星出版社2009.6.1新版,封面设计完全失去原有神韵,宣传词更加让人无语,不知是哪个坑爹的书商设计的,看着像是一本装神弄鬼的星座书,充满不知所云的铜臭味儿。
东门大叔
花都开好了
长沙下雨连绵二月,空气潮湿,被子都可以拧出水来——这里没用夸张的手法。今天天气终于放晴,感觉像是从幽暗潮湿的地牢逃出生天,长舒一口气。下午和媳妇儿坐公交车去家具城看床和沙发。目的地较远,公交车一路上晃晃悠悠,车窗外阳光照进来,心里一阵温暖。
拿着手机上饭否,看到和菜头一条又一条消发息,这里樱花开了,那里樱花开了。想起大学时看樱花的往事来。当时与我们校园同处一个城市的另一所大学——科技大学,校园里种满樱花。每年三月,樱花盛开时节,各校学子都会赶去凑热闹。在青春的花季,看花,更多的也许是看花前的人吧。
我在那所城市求学四年,每年樱花绚烂如梦,却一次也没去看过。第一年,因为懒,其他人都跑去看花,我在床上睡大觉;第二年,因为忙,忙着写东西,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第三年,因为怨,一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感情,心情不大好,若是在樱花怒放的季节看到花前一群男女出双入对,难保不会触景生情,自伤自怜,不去也罢;第四年,因为远,大四刚开学就到电视台实习,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忘记了春夏秋冬,分不清今夕何夕,更没时间返校去看所谓的樱花了。
如今在长沙工作近七年,岳麓山上的枫叶年年红遍,近在咫尺,也没去看过一次。不是因为没时间,也不是因为懒,而是自己再也不是初入校园的学生,没那个心境了。从事电视这份职业,每天想着是如何做好节目,研究受众收视习惯等等。做电视,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失去生活情趣的工作狂。
犹记得参加工作第一年春节假期,从咸阳机场乘坐长途大巴回家。大巴车穿越咸阳市区一条街道时,隔着玻璃车窗,忽然看见街道中央种满长长一排梅花树,白梅、红梅竞相怒放,寒风吹过,花瓣在阳光下微微颤动,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微微颤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梅花。虽然只是短短一瞬间,无法驻足流连,却已足够回味。"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感知它存在,这一刻它就属于你。玄妙的哲学感悟,此一刻也显得诗意起来。
而此后一年,我在办公室里日日煎熬,心情越来越消沉。那一年冬天,长沙大雪,其他人都下班了,我一个人深夜里在办公室值班,中央空调早已按时停运,办公室里冰冷异常。我在19楼望着窗外灯火阑珊,雪花无声飘落,心情也有几分萧索。不知为何,忽然忆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来。那一刻,非常想去看看大雪中的寒梅,想来一场"踏雪寻梅"的行为艺术。明知道这个想法不可得,却鬼使神差地上网去查,长沙哪里有梅花可以观赏。搜索一圈,无果,只得作罢,继续枯守一遇,度过漫漫长夜。
从烂漫的樱花到风霜的梅花,代表着两种岁月和心境的转变。樱盛开在阳春三月,如同青春少年般优游烂漫;梅花盛开在寒冬腊月,如同青壮年般开始迎接生活的雪雨风霜。大学时期的心境,可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形容;工作以后的心境,能以"即我来思,雨雪霏霏"道尽。年年岁岁,花都开好了,看花的人在哪里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千江有水千江月
台版封面
內地版封面
終於在三八婦女節前夕看完台灣作家蕭麗紅女士的代表作《千江有水千江月》,我看的是電子版。此篇小說的文筆實在是娓娓道來,節奏舒緩,意境深長,看完第一章時我就決定,不能像翻看其他小說一樣,一目十行,我有意放緩閱讀節奏,每天閱讀一章,看看停停,前前後後花了二三個月才看完。這本女性作家以女性視角寫的小說,在婦女節前夕閱完,似乎是天意,有必要寫一點讀後隨想。
與看此書相比,與此書結緣其實很早,中間相隔五年多。二零零六年前後,我還在行政辦公室做文員。因為幫某個領導更換電腦,他的電腦硬盤裡一大堆電子書,PDF、HTML、TXT、CHM等格式,其中就有一本CHM格式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當時領導換電腦時,將自己感興趣的電子書拷貝了一份,存在自己的辦公電腦裡,但一直沒有翻看。第二年自己買了筆記本,又將此書從辦公電腦拷貝到筆記本,仍然沒有翻看一眼。所以我常常說,跟一本好書的相遇,都是要講究緣法的,緣滅緣起,皆是造化。
直到去年底換了新手機,Google Android系統,可以用iReader打開CHM格式的電子書,才往手機裡保存了這本書。一路慢慢看來,竟是越看越放手不下。儘管已經知道貞觀與大信的愛情結局並非完美,仍然被作者的文筆、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古典愛情圖景所打動。平日里了解台灣文學、文化很少,有限的了解也是從近年來的台灣電影如《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有所窺見。其他的渠道只是有限的幾本書,早年如一冊《台灣短篇小說選》,後來上大學時學習文學史,知道一篇文字《永遠的蝴蝶》,再後來就是鹿橋的《未央歌》和廖忠信寫給大陸人看的《我們台灣這些年》等等。台灣與大陸,雖說僅僅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可是政治上的隔閡,大陸人很少了解到真實的台灣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通過這些有限的電影、音樂和書籍,還是能稍微窺見台灣的一點人文景觀。有人說,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在台灣。這話雖說大陸人很不服氣,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扯遠了,再來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我還未拜讀過蕭麗紅女士的《桂花巷》、《白水湖春夢》等其他作品,不知是否跟《千江》一般意境風格,但光是聽這書名,就覺得詩意盎然。零九年閱讀鹿橋先生的《未央歌》,那種理想國裡西南聯大,童孝賢、藺燕梅、伍寶笙等人物形象,多麼令人神往,直想與他們做朋友。而《千江有水千江月》裡的人物,一般氣度非凡、風流自賞。作者筆下的台南嘉義布袋鎮那樣寧謐祥和,貞觀阿嬤一家人那樣和諧自處,平淡生活中流露出來民俗風情那樣牽動人心,貞觀與大信的愛情那樣令人神往。書中反复提到日常生活與千百年歷史源流的關係,舉手投足之間、與人相處之時、年節禮儀之中,無不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悠遠、綿延。那種薪火相傳的人情儀禮、那些生活點滴當中的真切感受、甚至貞觀在天然景色裡體悟出來空靈禪意,無不妥貼、適意、自然。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只有在台南嘉義布袋鎮這樣的山水月色裡,才能長養出貞觀這樣的可以獨抒性靈的姑娘。也只有貞觀這樣的姑娘,生活在這片山水之間,才讓人覺得和諧。拋開書中人物經常跳出來抒發生活感悟不說,一頓簡單的早餐、一場失去親人後全家人表現出來的情感,都讓人感到濃濃的傳統禮儀的美感。其他諸如收音機流出的傳統戲曲、貞觀阿嬤講的故事、收藏的玉飾、貞觀母親妯娌間的相互扶持、貞觀姐妹兄弟間的相親相愛,讓人恨不能成為這一家人中的一員。讀《未央歌》,想和小童、大余做朋友;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想和貞觀阿嬤成為一家人。
而象徵工業文明的台北,作者筆下卻刻意虛化,貞觀第一次打工和後來去大舅的公司上班,幾乎沒寫到台北是什麼樣子。僅僅通過生於斯長於斯的大信,在給貞觀的書信中興致勃勃地介紹,貞觀也是毫無感覺,她還是懷念台南嘉義的鄉土。就像羅大佑在《鹿港小鎮》裡唱的那樣:"台灣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那種受傷後想要逃離城市,歸返精神原鄉的念頭,多少心思敏感的人都有啊。相比於羅大佑對工業城市文明的詩意反思與批判,到了《號角七號》裡的男主角,則要顯得激烈地多。影片一開頭,在台北音樂夢想受挫的阿嘉(范逸臣飾)就喊出一句"台北,我草你媽!"一吐胸中的惡氣。貞觀的愛情夢斷台北後,還可以回到布袋鎮,可以上山去寺廟體悟。而到了阿嘉的時代,小鎮的鎮長感嘆道:"這裡的海這麼美,為什麼就是留不住這裡的年輕人呢?"當蕭麗紅還在期盼工業文明不要太快侵蝕布袋鎮時,《海角七號》裡的鎮長已經在感嘆年輕人的離開了。
鄉愁,就像是一縷越來越淡的炊煙。最開始我們毫不在意,後來開始緬懷,再後來連緬懷的載體也要失去了。一千多年前,崔顥還可以在黃鶴樓前發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吟唱,而再過幾十年,當農業文明的印跡徹底消失,鄉愁或許還會有,但我們的後代卻連為田園輓歌唱輓歌的機會也沒有了。
为何学雷锋?
3月5日是毛泽东号召学习雷锋的日子,后来变为全国性的学雷锋纪念日。很多人把3月5日当成雷锋诞辰或牺牲日,这是不对的。雷锋生于1940年12月18日,牺牲于1962年8月15日。毛当年号召学雷锋,有其深沉的政治历史背景。当时刘少奇在党内外威望正隆,毛只好避其锋芒,暂时蛰伏。而雷锋精神,除却为大家所熟悉的助人为乐外,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雷锋当年是学"毛泽东思想"的,雷锋本人也一直标榜他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毛提倡学雷锋,其用心显而易见。无非是利用雷锋精神,重树自身威望,这跟稍后的更大的造神运动和权力斗争是分不开的。
以前中学时上历史课,历史老师都会说一句"雷锋是造神运动的产物"云云。然老师讲到这段历史往往只此一句,语焉不详,弄得我等勤于思考的学生晕晕乎乎,如堕五里雾里,不明所以。今年各地又搞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跟一前辈聊起学雷锋的前世今生,才算约略明白雷锋与造神运动的关系。其实要弄清这层关系原本不难,多翻翻那段历史即可。但这些年来,可能自己太懒,也可能内心深处不愿翻捡那段荒诞的历史,一直错过了。
回过头来再思考一下,今年官方为何又突然大张旗鼓地重提雷锋精神了?近几年虽说每年3月都有"学雷锋月",但学雷锋活动从未像今年这般声势浩大、轰轰烈烈。身在传媒,今年感受尤为强烈,二月初接到通知,要求三月份做好学雷锋宣传工作,现在按照台里的规划,宣传任务一直会持续到四4中。这场突如其来学雷锋运动的背后,肯定有原因。
从社会现实角度看,去年的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事件,折射出当代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需要雷锋助人为乐的炙热情怀。然而从官方大张旗鼓搞学雷锋运动的角度看,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果从更广泛的视野看,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先不说如今的经济泡沫,姑且这么认为吧),然而尴尬的是,经济成就的显著仍然换不来国际社会对领导这场变革的执政者的尊重。原因无他,执政者没有展现出一个大国相匹配的普世价值观。人权问题、腐败问题、体制改革滞后问题,让执政者"大国已经崛起"的宣传显得不那么有底气。而执政者对权力的贪恋,让他们很难主动去提倡民主自由、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观。执政者需要一种被全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来凝聚民心、赢得国际社会认可。从天安门广场上搬来搬去的孔子铜像、各地热热闹闹的城市精神运动,到如今全国各地学雷锋运动,都是官方寻找价值观、重塑精神信仰的一种尝试。
魏晋交替时期,司马氏靠阴谋杀戮夺取了曹家政权,"忠君"的思想教育不能宣扬了。因为宣扬忠君的话,首先司马氏自身就不忠君,依靠阴谋杀戮夺取曹氏政权。于是他们只好大力宣扬"孝道",才出现"以孝治天下"。从现实角度看,共产主义信仰已经不能打动人心(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破产),爱国主义洗脑已经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清爱祖国不等于爱朝廷);民主自由与法治精神又成为敏感词(现在连体制改革也不让说了),于是只好祭起国民道德教育的大旗。学雷锋运动不是终点,而是执政者希望重塑符合自身利益的精神信仰的又一次尝试。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雨果
昨天在家看了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雨果》(Hugo),开始看电影海报以为是一部儿童魔幻片,接着看预告片以为是冒险主题,影片看了一半觉得是讲关于少年孤独、关于父子感情的心灵鸡汤片,结果从雨果终于让机器人写字、发现乔治·梅里耶的秘密开始,发现这是一部拍给奥斯卡评委们看的片子。那些讲述早期电影发展历史、讲述早期电影人的桥段,多么像给那些学院派的奥斯卡大佬们专门精心准备的啊,这片好像最后获得最佳视角奖还是什么的,画面的确够质感、灯光造型的确够好看,只是除了视觉和怀旧的音乐,再无可取之处。影片局限于一个20世纪前期的巴黎一个小小火车站,人物与故事都施展不开——或者导演根本就不在于是否这样有问题,总之让我看得有点莫名其妙。两个小时的片子,前半段跟后半段完全割裂,剧情经不起推敲、人物行为故作神秘又显得毫无目的,最后变成一个四不像。导演的对默片的迷恋与自恋、对默片时代导演和作品的致敬,都显得有点急功近利。
碎碎念
周末晚上,还在办公室加班。百无聊赖,只好碎碎念几句。
从2010年7月买房,2011年11月开始装修,到2012年3月初搞完装修,预计5月底搬家,整个过程大约历时两年。年过三十,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蜗居。说起来还是有点感慨。要不是一套这所谓的破房子,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我可以带着家人四处游历,品尝美食,欣赏美景,读书写字,逍遥自在。如今却只能困守一隅,连日加班,失去了自我。每每想到这些,不免叹息,只好以男人需要事业、需要承担养家的责任为借口,自我宽慰。其实说到底只有经济自由才能生活自由。
但是一晃三十岁了,感觉前三十年亏欠自己太多,总觉得是在为他人而活着,却从未想过自己。如今自我意识渐渐抬头,却发现更大的责任需要自己来承担,那只能继续走下去。走得久了,陷入繁琐的事情里,反而就不用去想这样那样的破事。觉得只有工作才能让人踏实,只有工作才会让人厌倦。这大概就是成长吧。
有时觉得自己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如今老大不小了,还显得那么幼稚那么不懂事,那么爱胡思乱想,有时显得那么固执,有时显得那么孩子气。总之心境起起落落,思绪浮浮沉沉,虽然不是常态,情绪低落时却难免心烦。明白自身只是普通人,没法堪破这破红尘,没法跳出三界外,没法放下这烦恼、执着和贪嗔痴。
读书也是如此,今天进境快一些,觉得读书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明天读得辛苦些,觉得床头那一堆书是个负担,起初看着心里有点懒懒的,不想翻。时间久了觉得无所谓;再过段时间又一看,又觉得深有负罪感,只好拿起来再读。跟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一种体悟的相遇,都是要讲究缘法的。以前读《飘》、《源氏物语》始终难以完卷,而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却在不经意间翻完,这就是跟一本书的缘法。即如此篇正在涂抹的文字,漂零如雨,散漫得毫无章法,完全是一次无所事事的梦呓。
注:错别字、语义不通的地方不校对了,就这样吧。
旧时记忆(三)
半年多以前某一天,忽然想到,过完2011年,我就步入而立之年了。三十岁了,得好好总结一下这三十个春秋。五岁之前还是懵懂孩童,与世界的神秘联系还在模糊之中,可以忽略不计。之后的二十多年,却是自己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该怎样评价我这么一个人呢?拥有自我意识的这二十多年,我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模样的?如何养成今天的品性的?如何确立今天的价值观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难。二十多年的人生,一点一滴,前尘往事,人事纷乱,难以仓促间梳理出一个中心意思来。
在之前的一些文字里,我或多或少有抒写过某些阶段性的感悟与总结。而真正到三十岁这一天来临,还是有些许感慨,从今日起,哥们也是奔四的人啦。从孩童到少年,从青年到壮年,每一步总是不知不觉,恍然如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有时回想起来从前的某个阶段、某件事情,总还是怀疑,这他妈是我吗?这是当年的我所言所行吗?有些往事变得陌生,有些画面不堪回首,细细想来,这三十年来,唯独似乎缺少一点温暖的画面,有点遗憾。
童年的颜色,大体上是灰色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方乡村,闭塞而又贫困。我的家庭也伴随着一场又一场、似乎永不止境的苦难。常年卧病却喜欢骂人的爷爷,喜欢到处烧香拜佛求菩萨的奶奶、整天躺在床上装病不想干活的叔叔,年纪尚幼懒懒散散的姑姑。我父亲十七八岁高中毕业,差两分高考落榜,从此肩扛起养家的责任,在建筑工地里当了一个泥瓦工。他一年从头到尾早出晚归,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后来母亲嫁过来,像很多婆媳之间一样,她跟我奶奶相处并不好。两年后我出生,因为是家里长房长子,据说得到全家人疼爱。然而,从我有记忆起,就过得并不快乐。贫困交加的无聊生活,矛盾不断的家庭关系,伴随着整个童年。父亲认为他是个孝子,对我奶奶的话言听计从。那些年月里,常常从我奶奶的屋子里走出来,就对我母亲轻则大声叱骂、重则拳脚相加。当时我和妹妹相继出生,母亲为了两个孩子,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流泪。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当年受到的虐待和家庭暴力,她还常常流泪。奶奶虽说疼爱我,却常常在我面前说我母亲的坏话,教我不要亲近我母亲,只有这样她才会表现出疼爱孙儿的一面,比如给我好吃的零食。我在奶奶和母亲之间游走,冷眼旁观随时会爆发的家庭矛盾与冲突,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懂得权衡家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经历并不舒服,多年后我认识媳妇儿,那年冬天第一次回她家拜见她父母,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这才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是多么美好的感觉。我也因此下决心,今后我组成家庭,绝不容许这样的家庭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家人,是用来爱护的。
大概小时候家里时有矛盾爆发,从小我就有点性格孤僻。上小学、中学时常常莫名孤独。我从小热爱文字,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外书里寻找乐趣。可惜父亲虽然高中毕业,家里却没有像样的书籍可以读的,只好自己找。村里有个文化站,里面有什么四大名著、《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希腊故事集》、《故事会》、《少年文艺》、《科幻世界》、《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等一大堆书籍,在我初中毕业前,将这些书籍几乎翻了个遍。然而读点书并非那么容易,父亲坚信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我翻看的却大都是小说、历史、故事集等书籍。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无用的“闲书”。为此,常常被他斥骂、甚至会挨打。为了躲避父亲的干扰,我常常蹲在厕所里偷偷看书,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一个人住一间屋子了,晚上常常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偷偷摸摸地看。偷偷看书还是会被父亲发现,免不了一顿斥骂或者暴打。我从小很倔强,被父亲打时从来不逃跑,就站在原地让他打。多次打骂无效,父亲也对我没办法了。后来每次发现我又在看“闲书”时,他就哀叹自己命不好,养个儿子从小就这么没出息,说我这一生完了,以后长大了定会一事无成、最终饿死。幸好上天保佑,他的预言没有实现。再后来,我从乡村初中到县城附近的厂区工人子弟中学读高中。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的厂区虽然生活水平一般,但跟乡村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身边那些同学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玩的工人子弟,我这个外来的乡村学子有点鸡立鹤群,显得特别寒碜。当时我还不大会说普通话,穿着打扮也寒酸许多,周围又是陌生的同学,学习与生活实在无所适从,只好自己闷着头继续翻看我的“闲书”。当时我的阅读面开始比较广泛了,从小时候看故事书阶段进化到阅读古籍、史学一类的书籍阶段,在语文课上常常发表看法,深得当时教语文的宋老师喜爱。这段经历我在去年的一篇文字中略有提及。
小时候的经历的家庭矛盾和阴影,小学中学时的孤独与忧伤,还是有点影响。我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大学里终于可以稍稍舒一口气,泡图书馆、抄写诗词,跟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们诗酒唱和,吹牛打屁,还算过得愉快。大学毕业后,稀里糊涂的就留在当地工作了。后来我跟媳妇儿说起从小到大的这些经历,自我分析说: 我之所以经历那些贫困、阴暗、孤独和忧伤,而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孤独自守、有心理阴影的人,真要感谢那些从小到大陪伴过我的那些书。正是那些书籍,教导我那些似懂非懂的生活道理,化解现实里遭遇的坎坷愁困,指引我到达温和与理性,塑造我成为今天的模样。
到今天,我整整三十岁。三十而立,本该成家立业。如今虽未立业,成家却是成了。本想写一篇承前启后、文采斐然的总结性文字,结果又变成一篇絮絮叨叨的闲言碎语。也罢,过去的终将过去,去他大爷的。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才最重要。抄录一首诗歌,权当结尾。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之前的一些文字里,我或多或少有抒写过某些阶段性的感悟与总结。而真正到三十岁这一天来临,还是有些许感慨,从今日起,哥们也是奔四的人啦。从孩童到少年,从青年到壮年,每一步总是不知不觉,恍然如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有时回想起来从前的某个阶段、某件事情,总还是怀疑,这他妈是我吗?这是当年的我所言所行吗?有些往事变得陌生,有些画面不堪回首,细细想来,这三十年来,唯独似乎缺少一点温暖的画面,有点遗憾。
童年的颜色,大体上是灰色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方乡村,闭塞而又贫困。我的家庭也伴随着一场又一场、似乎永不止境的苦难。常年卧病却喜欢骂人的爷爷,喜欢到处烧香拜佛求菩萨的奶奶、整天躺在床上装病不想干活的叔叔,年纪尚幼懒懒散散的姑姑。我父亲十七八岁高中毕业,差两分高考落榜,从此肩扛起养家的责任,在建筑工地里当了一个泥瓦工。他一年从头到尾早出晚归,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后来母亲嫁过来,像很多婆媳之间一样,她跟我奶奶相处并不好。两年后我出生,因为是家里长房长子,据说得到全家人疼爱。然而,从我有记忆起,就过得并不快乐。贫困交加的无聊生活,矛盾不断的家庭关系,伴随着整个童年。父亲认为他是个孝子,对我奶奶的话言听计从。那些年月里,常常从我奶奶的屋子里走出来,就对我母亲轻则大声叱骂、重则拳脚相加。当时我和妹妹相继出生,母亲为了两个孩子,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流泪。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当年受到的虐待和家庭暴力,她还常常流泪。奶奶虽说疼爱我,却常常在我面前说我母亲的坏话,教我不要亲近我母亲,只有这样她才会表现出疼爱孙儿的一面,比如给我好吃的零食。我在奶奶和母亲之间游走,冷眼旁观随时会爆发的家庭矛盾与冲突,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懂得权衡家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经历并不舒服,多年后我认识媳妇儿,那年冬天第一次回她家拜见她父母,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这才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是多么美好的感觉。我也因此下决心,今后我组成家庭,绝不容许这样的家庭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家人,是用来爱护的。
大概小时候家里时有矛盾爆发,从小我就有点性格孤僻。上小学、中学时常常莫名孤独。我从小热爱文字,在有限的课本和课外书里寻找乐趣。可惜父亲虽然高中毕业,家里却没有像样的书籍可以读的,只好自己找。村里有个文化站,里面有什么四大名著、《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希腊故事集》、《故事会》、《少年文艺》、《科幻世界》、《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等一大堆书籍,在我初中毕业前,将这些书籍几乎翻了个遍。然而读点书并非那么容易,父亲坚信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我翻看的却大都是小说、历史、故事集等书籍。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无用的“闲书”。为此,常常被他斥骂、甚至会挨打。为了躲避父亲的干扰,我常常蹲在厕所里偷偷看书,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一个人住一间屋子了,晚上常常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偷偷摸摸地看。偷偷看书还是会被父亲发现,免不了一顿斥骂或者暴打。我从小很倔强,被父亲打时从来不逃跑,就站在原地让他打。多次打骂无效,父亲也对我没办法了。后来每次发现我又在看“闲书”时,他就哀叹自己命不好,养个儿子从小就这么没出息,说我这一生完了,以后长大了定会一事无成、最终饿死。幸好上天保佑,他的预言没有实现。再后来,我从乡村初中到县城附近的厂区工人子弟中学读高中。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的厂区虽然生活水平一般,但跟乡村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身边那些同学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玩的工人子弟,我这个外来的乡村学子有点鸡立鹤群,显得特别寒碜。当时我还不大会说普通话,穿着打扮也寒酸许多,周围又是陌生的同学,学习与生活实在无所适从,只好自己闷着头继续翻看我的“闲书”。当时我的阅读面开始比较广泛了,从小时候看故事书阶段进化到阅读古籍、史学一类的书籍阶段,在语文课上常常发表看法,深得当时教语文的宋老师喜爱。这段经历我在去年的一篇文字中略有提及。
小时候的经历的家庭矛盾和阴影,小学中学时的孤独与忧伤,还是有点影响。我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大学里终于可以稍稍舒一口气,泡图书馆、抄写诗词,跟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们诗酒唱和,吹牛打屁,还算过得愉快。大学毕业后,稀里糊涂的就留在当地工作了。后来我跟媳妇儿说起从小到大的这些经历,自我分析说: 我之所以经历那些贫困、阴暗、孤独和忧伤,而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孤独自守、有心理阴影的人,真要感谢那些从小到大陪伴过我的那些书。正是那些书籍,教导我那些似懂非懂的生活道理,化解现实里遭遇的坎坷愁困,指引我到达温和与理性,塑造我成为今天的模样。
到今天,我整整三十岁。三十而立,本该成家立业。如今虽未立业,成家却是成了。本想写一篇承前启后、文采斐然的总结性文字,结果又变成一篇絮絮叨叨的闲言碎语。也罢,过去的终将过去,去他大爷的。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才最重要。抄录一首诗歌,权当结尾。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