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有这么一段: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读此书时还在少年,匆匆一阅就放过去了,不明白为何周围人会以那样的目光看着杜少卿夫妇,人家不就是带着老婆走了一段路吗,书中也没说杜妻如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呀。年岁增长,读书渐多,才明白携妻抛头露面在当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若不是杜少卿乃一介狂士,不拘礼法,以八股文毒害下死气沉沉、迂腐可叹的秀才举人,如何能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举止来。
虽然大家闺秀不能抛头露面,但是有一类女子却不在此列,就是秦楼楚馆里的风尘女子。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当中有一段,记述董小宛追他一直追到北固山下,最后两人携手登金山,游人数千尾随二人,指为神仙。
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坚欲从渡江归里。余辞之力。益哀切,不肯行,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绕山而行,凡我两人所止,则龙舟争赴,回环数匝不去。……江山人物之盛,照映一时。至今谈者侈美。
大概当年的冒襄长得还很帅,董小宛虽然出身风尘,却有飘逸出尘之感,两人携手游山,真有神仙眷侣的错觉。但若董小宛是大家闺秀,冒襄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董小宛在冒襄家里九年,任劳任怨,贤妻良母,完全不像是出身风尘的女子。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相比于大家闺秀,风尘女子反而拥有更多的出行自由。董小宛、李香君、柳如是等奇女子,也许正是不甘于在闺阁中终老一生,想要尝试这万丈红尘里的悲欢离合,才自愿堕入风尘。而像芸娘这样的闺阁女子,也仅仅是躬逢其盛罢了,放眼闺门文字,多为闺门之怨,少有闺房之乐。杜少卿携妻浪游的佳话,也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世间名山大川、人生愁乐,大多处于男子笔下,女子非不为也,不能为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世间才女造了一座大观园,然而大观园纵然极尽奢华,也只是一座放大了的闺阁而已。外面的世界到底如何,十二金钗们无从得知。一个小小的闺阁,一内一外,隔断了多少鲜活的灵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