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
翻看了几篇十年砍柴《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越看越觉得这个书名取得有问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开始我还以为是讲述"一个乡下青年如何挤进大城市的奋斗励志故事",看了几篇才发现不是,这本书取名"离乡走了十八年"之类的才恰当。可能编辑和作者在讨论书名时考虑到宣传卖点,个人成长史太没吸引力了,于是将个人成长史提高到山乡巨变的家国史地位来讨论,所以才要用"进城"二字。其实全书看来,跟进城没有多大关系,也很少涉及所谓的城乡对比,就是十年砍柴十八岁前的乡村记忆。
在"自序"和"后记"中,作者也配合宣传需要,将个人成长史提高到为乡村吟唱挽歌的地步,作出种种主题过度阐述,觉得自己作为七零后,见证了中国从乡村走向城市化的过程。其实真正的乡村一直存在着、变化着,并非完全消失。用一句老话说,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变化并不平衡,十年砍柴也只是看到了自己家乡邵阳的巨变和传统乡村族群聚居、宗族家法的逐渐消失,却不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穷乡僻壤跟两千年前的秦汉没啥区别。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但对比现实,有些人活在21世纪的繁华城市,有些人跟几千年前的农耕时代的农夫没啥区别。这就是差距。从小处说,同样生活在大城市,有人夜夜笙歌、一掷千金,有人穷困潦倒,风餐露宿。贫富分化的两极,在心灵上造成的距离,跟古今千年之别没啥不同。
一个时代的巨变,从长远看也是渐进式的,个人的见证永远只是一部分。社会结构大方向的转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见证。即使是十年砍柴经历的巨变,也仅仅是乡村转变的一部分,从长远看,百年以上的转变才可能有巨变之感。而每个人站的立场不同,视线远近不同,对乡村转变的看法也是不同。七零后觉得自己经历了乡村社会千年来最大的转变,八零后还觉得自己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转变呢,四零后、五零后还觉得自己经历了从封建、殖民时代以来最大的时代巨变呢。个人感同身受的巨变,从百年计、以千年计,都不过是历史潮流中的一小片浪花。倒是作者对南方乡村的童年记忆,点点滴滴,让我这个在北方乡村长大现在又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人读来,倍觉温暖。
此书最打动我的,是十年砍柴另一个理由,不是唱乡村挽歌,而是记录他曾经走过的路,让将来他的孩子知道他父亲是从哪里来的。不管千百年后乡村究竟变成怎样的乡村,世界变成怎样的世界,我从哪里来,我经历过怎样的一个时代,值得子孙后辈一阅。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消失了,而精神上的原乡,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生活在古代还是成长于现代,每个人都深藏于心底。
PS:强烈推荐王巍同学翻翻此书,作为十年砍柴的邵阳老乡,书中很多记忆他读来想必别有一番感受。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