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以来忙于采访拍摄新年愿望的VCR,一直没有好好翻翻书。昨晚在机房剪片子,同事给我一杯咖啡喝,下班后十一点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反正洗完的头发也还没干,不能马上入睡,于是拿起床头的《历代名家精选集·袁宏道集》翻了几页,马上瞌睡来了。看来读书果然是催眠的好办法。
读了袁中郎两首诗,一首乐府诗《猛虎行》,是说明代万历年间的矿税之灾,要不是看文后的注释,还没真读出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想来苛政猛于虎,在历朝历代都是一样。前几天南都周刊做了一期关于赋税的专题,说如今的隐形税。以前总以为自己那点破工资,根本还达不到缴税的资格。读后才明白,那么多的税种都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紧接着这一首《猛虎行》之后的,是一首绝句,题目很长,叫做《秋日同梅子马、方子公、周承明饮北安门水轩》,只有四绝,权且誊录于此:
秋容瑟瑟上茭芦,湖上青山镜里姝。
碧瓦黄墙宫树里,涌金门外看西湖。
袁中郎的诗用典太多,很多长篇古风、乐府诗当中又夹杂些禅学之类的思想、术语。在下才疏学浅,有时看了注释,甚至注文后赵伯陶先生的品评,还是难求甚解,读得囫囵吞枣。这首七绝,清新浅白,青山绿水、碧瓦黄墙、秋高气爽的意境算是大致看明白了。
对于首句"秋容瑟瑟",在注文后赵伯陶先生的【品评】中,引述了一段明人杨慎《升庵诗话》中的话,来说明前人对"瑟瑟"一词的见解:
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瑟瑟,珍宝名,其色碧,故以瑟影指"碧"字。读者草草,不知其解也。今以问人,辄答曰:"瑟瑟者,萧瑟也。"此解非是。何以证之?乐天又有《暮江曲》云:"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此瑟瑟岂萧瑟哉?正言残阳照江,半红半碧耳。乐天有灵,必惊予为千载知音矣。
杨慎发觉"瑟瑟"并非指萧瑟,而有碧色之义。对于这个发现杨慎不无得意,才会有"乐天有灵,必惊予为千载知音矣"的感慨。一句简简单单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不明白瑟瑟乃沉碧色,绝难体会出枫叶红、荻花白、秋色碧,相映成趣的色彩之美。
诗歌之美,的确需要细细琢磨,反复品味,才能体味个中滋味。少年时期读了一些诗词,除了历代辑选的名家名作,其余大都略过了。单单一个"瑟瑟",也是这么多年以后才知道它的确切意思。不要说其他的。读书、作文,难免挂一漏万。然而正如苏东坡所说"书富如海",不单诗词,天下这么多书籍文章,如何读得了天下这么多书。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垃圾信息充斥生活中,无孔不入。想要在当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的确有一定难度。可以想见,在不久的未来,发明一种屏蔽垃圾信息的工具会成为最好的产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